热搜: 购彩中心登录注册官网
第九届全球气候变化智库论坛在COP28“中国角”举办——
绿色低碳发展需加强国际合作
12月6日,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办的“第九届全球气候变化智库论坛——科技和政策创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与会嘉宾就加强合作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展开研讨。
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致辞中指出,《巴黎协定》达成和生效以来,各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的国际潮流。赵英民表示,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差异较大,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繁重任务,急需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作为智库,要基于科学深入开展研究,积极献言献策,为发展中国家提出务实解决方案,促进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公正转型。赵英民强调,绿色低碳转型的实现,离不开务实的国际合作。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做了题为“全球盘点:我们的视角”的引导发言,阐述了本次大会盘点成果将为国际社会落实《巴黎协定》带来信心和希望,确保全球气候治理沿正确轨道向前发展。徐华清还发布了《全球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行动进展评估及相关建议》等6篇由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研究撰写的《全球盘点》系列工作论文,以期为全球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相关最新进展信息、典型案例实践和共同解决方案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作了题为“碳中和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部署的挑战与机遇”的主旨演讲,从碳中和与可再生能源的关系、潜力、利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探寻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在碳减排的驱动下空气质量加速改善,未来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将出现倍增的发展趋势。
绿色和平中国首席代表袁瑛在“中欧清洁能源投资的竞跑与合作”演讲中表示,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重大挑战,中欧宜携手建设绿色伙伴关系,倡导零碳发展模式,深化清洁能源领域合作。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在“《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介绍及主要发现”演讲中介绍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碳中和承诺、低碳技术、气候投融资、国际气候合作等方面的进程及目前全球碳中和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外国专家学者也就相关问题发表了观点。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罗伯特·斯塔文斯(Robert Stavins)在主旨演讲“碳价政策的优势比较:碳税与碳交易”中指出,国际上最有效的碳减排措施主要为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但对于具体碳定价政策工具的选择国际社会共识较少,急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能源气候和环境项目负责人、新综合气候变化评估情景国际委员会联合主席巴斯·范·瑞文(Bas van Ruijven)作“全球气候政策的未来及其在综合评估模型中的表征”演讲,阐述了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及其在全球模型中的预期,并对模型框架、模型设定和模型结果进行了分析。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首席执行官劳拉·克拉克(Laura Clarke)提出,加强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的交流互鉴,对于推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董事执行官乔斯林·布莱里奥(Jocelyn Blériot)在“循环经济助力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演讲中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减排机理与作用路径,探索与评估循环经济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和潜力。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学主任安东尼奥·索里亚·拉米雷斯(Antonio Soria Ramirez)以视频方式做了有关《全球能源和气候展望》最新研究的报告。(本报驻阿布扎比记者 李学华)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曹子健】
从年初铆足干劲实现“开门红”,到前三季度持续恢复向好、总体回升态势更趋明显,今年以来,一系列扩需求、促增长等政策持续发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回升向好,展现强大韧性和活力。
体验温情与人间烟火气的淄博烧烤、挥洒青春奔赴山海的“特种兵旅行”、展现中式浪漫与诗意的《长安三万里》热映……今年中国大众消费市场现象级爆款频出。最新数据显示,1—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消费持续恢复提升,其中第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4.8%。不难看出,消费加速回暖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这些亮眼成绩离不开政策的强大支持。从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年度重点工作,到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都表明消费对于稳增长的重要意义。对此,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举措,涵盖汽车、家居等领域。随着政策显效发力,当前我国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消费升级趋势明显。1—10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未来,随着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消费者预期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将更为凸显。
近年来,我国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消费政策,包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消费模式创新和改善消费条件等,极大推动了消费增长。特别是随着今年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相关政策针对内需不足等问题持续发力,消费又出现大幅反弹,成为拉动经济的最大动力。这些积极效应预计在2024年还会进一步延续。
从开进乡村百姓家,到海外车展“吸睛”无数,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成绩斐然。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高达99.5万辆,同比增长99.1%。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活力涌动,少不了相关政策的护航加持。
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出台政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此后,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支持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持续显效发力。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在政策加持下,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不断推动产业提质升级,蓄积发展新动能。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吸引外资最多的领域也是高技术产业。这背后是生产力不断“焕新”引领产业体系腾飞。
近几年,一些民营企业遇到了不少发展中的问题和成长的困扰。今年以来,为给民营经济发展强信心、增动力,中共中央专门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31条具体举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随后,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围绕促进公平准入等五个方面提出28条具体措施,并将每个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以责任制促落实、保成效;近期,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堵点,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
不仅如此,今年各地也陆续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融资难题破解、拖欠账款清理、“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事实证明,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提高了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帮助“自己人”增强了发展的信心。今年前10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2%,占进出口总额比重53.1%,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投资增长9.1%……民营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
民营经济在近几年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今年前10月民间投资增速能够实现较快正增长,得益于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所产生的积极的作用。下阶段要持续给予民营经济支持,这样有助于民营企业恢复信心、稳定预期,不断发展壮大。
“受益于中国开放的政策,我们WV1镜面清洗机2022年在抖音的销量只有2万台,今年已卖出超过10万台,成为该渠道生活电器销量冠军”。在德国卡赫大中华区总裁唐晓东看来,随着中国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新政实施落地,不仅让更多外资切身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活力,也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以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改善营商环境的坚定态度,为外资在华深耕提供了更多可能。除了进一步便利国内外人员往来外,今年中国又提出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扩大电信、旅游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等新举措。最新报告显示,八成以上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满意以上”,七成在华产业链布局趋向“保持稳定”。这充分表明,中国对多数外国企业来说仍然是“不二选择”。
今年我国对于外资、外贸投入的政策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创造了很好的政策环境,也顶住了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持续巩固。下一步关键在于落实,在制定实施细则、推进相关政策法律落地等方面应继续下功夫。
记者丨吴倩 樊景阳 葛石陌
(央视新闻客户端)